這兩天雖然在放清明連假,但是大家金融業的大消息就是4/2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。台灣被扣32%。不得不說真的挺傷的。
64%這數字上頭寫著Tariffs Charged to the USA,但是其實並不是台灣進口關稅。查詢後,普遍提到是"台美貿易逆差/台灣出口美國金額",
以2024年來計算
台美貿易逆差/台灣出口美國金額(2024) = 739億美金 / 1162億美金 =64%
其實這內容是貿易逆差的金額。講得很好聽美國給了對半的discount,32%就這麼來了。
可是這一點其實很荒唐,台灣就算降到0關稅,台灣人口才多少,怎麼可能一年買到739億的美國貨。算給你看
739億美金 = 2.4387兆台幣, 這些錢足夠台灣人購買140萬輛最便宜的TESLA Model3。台灣一年才50萬輛車,全都買TESLA也無法平衡貿易。多吃美國櫻桃蘋果牛肉、喝美國牛奶喝到吐都不可能。所以單增加台灣消費者多買美國貨是行不通的
來看看台灣出口美國的項目 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fe/202503090023.aspx
第一大宗是"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件"514.94億美金,佔比514.9/1162 =44%
這指的就是"電腦、筆電、伺服器"之類,這本來就是台灣出口大宗,尤其是去年AI大爆發,比起2023年有140%的增長幅度,導致近300億美金的貿易逆差,所以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廣達緯創之類的Server廠商出口大爆發所導致。並非台積電,因為台積電晶片大多是去封裝廠、而封裝廠在美國的並不多。看看第二大宗的出口"積體電路"74億美金,佔比74/1162 = 6.4%,所以台積電、聯電、美光台灣廠並不是主要貢獻者。
所以真正要去美國設廠的是廣達、鴻海、華碩、緯創、微星、技嘉才對。就算鴻海、廣達、緯創去美國設廠組裝電腦,零件從他國進口到美國,其實關稅還是存在,不過可以分散給產業鏈上的各個國家,而不會全部計算台灣整機出口的金額,這一點有機會降低貿易逆差。可是看起來有點不切實際,因為組系統裝廠毛利偏低,而美國人工又偏高,要這些系統廠全部去美國生產,應該穩倒的。
可是美國抓著台積電去美國生產,當然增加就業機會、投資金額上達千億美金才是關鍵。去美國廠生產的晶片,運回台灣封裝,就可以降低貿易逆差。我想這才是美國廠存在的目的。簡單估算一下,美國廠2026月產50k,一片高階算USA 20k,一年有機會有120億美金的晶片產出運回台灣封裝,應該可以平衡一點貿易逆差。
但是真正該做事的還是系統廠,他們才是主要的逆差來源,記得多跟客戶要點錢,系統廠才真的該做些事。
消費者能做什麼,大概就是加倍吃牛排、櫻桃、蘋果、喝Napa紅酒、加州牛奶。有點錢買輛Tesla。只是我不期待政府會0關稅,因為就算是0關稅,貿易也還是會逆差,所以不用期待汽車零關稅了。
Ps.
以2023年來計算
台美貿易逆差/台灣出口美國金額(2023) = 478億美金 / 877億美金 =58%
其實這內容是